首页 >   >  新闻中心 >  最新要闻 > 《沧州日报》(9月23)头版:“绿色增长极”是这样“炼”成的
《沧州日报》(9月23)头版:“绿色增长极”是这样“炼”成的

 

绿色是这里的“底色”——昔日盐碱荒滩变身“绿廊花海”,2400平方公里区域内举目皆是景,车在绿中行;

绿色是这里的“活力”——“循环经济”闻名全国,特种机器人、微电子产业园、高端传感器等新兴战略产业项目加快聚集;

绿色是这里的“时尚”——以海为特色的文化旅游产业方兴未艾,国际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呼之欲出,实现了从“重化大区”向“旅游胜地”的蝶变;

绿色是这里的“红利”——今年上半年,空气质量综合排名位居全市第一位;在沧州各县市区中率先完成7000余延米的雨污分流工程,群众满意度达到97.7%;

绿色是这里的“招牌”——50多家“世界500强”、100多家“国内500强”抢滩入驻;700余个京津大项目、好项目“慕名而来”,“倍增效应”凸显;

……

仲秋时节,走进沧州渤海新区,盎然绿意“扑面而来”。

有人不信:天朦草灰、废气刺鼻、盐碱滩涂历来是重化区的“特质”,渤海新区何以“独树一帜”?

有人不解:作为河北沿海发展增长极,千方百计加快发展是“主业”,渤海新区何苦“苛责自己”?

“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发展理念,走好发展新路,是我们适应新常态、增创新优势、谋求新跨越的必然选择和根本途径”,沧州市委常委,渤海新区*工委*、管委会主任张国栋一语中的,“不遗余力坚持绿色发展,渤海新区不但实现了环境质量大改善、项目建设大突破,而且破解了发展和环境的矛盾,为长远发展夯实了根基。”

循此思路,沧州渤海新区用实际行动书写着绿色发展的根本内涵,加速打造绿色发展环境、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培植绿色产业,奏响了绿色发展的“强音”。

内外兼修构筑“经济高地”

坐落于沧州渤海新区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临港化工有限公司,近几年产值一直“逆势上扬”。企业的主要产品是三聚氯氰、氰化钠和离子膜烧碱,其中,离子膜烧碱产生的氯气和烧碱可用于生产三聚氯氰和氰化钠,氰化钠是生产三聚氯氰的原材料,三聚氯氰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经过多效蒸发和去杂质处理,又可生成离子膜烧碱的原料——盐。“一圈儿”循环下来,每年可为企业节省成本2000多万元。

这,仅仅是沧州渤海新区致力发展循环经济的缩影。

近年来,通过采取*策激励、资金扶持、技术保障等措施,形成了企业内部“微循环”、企业之间“小循环”、园区之间“中循环”、整个新区“大循环”的新格局。

着眼提升“循环经济”的内生动力,沧州渤海新区相继引入清华大学化工学院、中科院过程所、北京化工大学技术转移中心等化工研究类科研机构,由简单的“三废”处理转变为资源化利用。目前,近200个签约、在建和技改项目和现有产业已形成循环关联,其中,可有效补链、拓链项目75个,实现物料、资源综合利用、深度循环项目115个,已经形成石油化工、煤化工、盐化工等产业链的循环广度和深度,“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的金字招牌越擦越亮。

尤为重要的是,沧州渤海新区坚持“好菜才往篮子里装”,在招商引资中坚持“六个更加注重”:更加注重规划引领、更加注重制造业、更加注重创新驱动、更加注重绿色发展、更加注重集约发展、更加注重外向型经济;始终严守“六个坚决不上”:不符合发展规划的项目坚决不上、不符合供给侧改革要求的项目坚决不上、不符合国家产业*策的项目坚决不上、不符合集约发展的项目坚决不上、属于淘汰落后产能类的项目坚决不上、需要较多排放指标的项目原则不上。

在“婉拒”诸多投资额虽大但不符合“绿色”要求项目的同时,大力引进高端、绿色、生命力强的传统产业改造升级项目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神华机车整车制造、新兴重工集装箱式天燃气运输装备、北京佳龙化工装备等高端装备制造项目纷纷入驻,今年推进的358个亿元以上产业项目中,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占到50%以上,重点技术改造达到33个,占全市总量的五分之一,位居沧州市第一位。

“门槛”提高了,落户渤海新区这颗“梧桐树”的“金凤凰”与日俱增。当前,在推进的项目中,传统行业、新兴行业和科创行业个数比例为31:66:3。这里面,创新驱动型、环境友好型的项目占了很大比重,生物医药园区的高端医药项目,赛诺集团渗透膜及分子筛、清华大学第三代高压钠灯等高端装备制造项目纷至沓来。

这些世界领先、国内一流的好项目,不仅有效推动渤海新区产业转型升级,还能反哺渤海新区生态文明建设。尤其是近两年,渤海新区苦练“内功”,装备制造类项目占比由过去的12%提高到20%,产业质量、效益呈现“双升”态势。

与此同时,沧州渤海新区以促进工业转型升级为主攻方向,确保把科技创新实效体现在新培育引进科技型中小企业、新增高新技术企业和新兴产业占比提升上,撬动存量变革、增量崛起。全区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600家,高新技术企业33家。

*企互动共守“碧海蓝天”

今年1-8月份,沧州渤海新区二级以上达标天数达到132天,比去年同期增加13天,同比增长11%,其中一级优共19天,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5天,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17个百分点,PM10平均浓度同比下降17个百分点。1月、2月、4月当月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均位居沧州市19个县市区排名首位。

“蓝天白云”成为常态,正转化成萦绕在66万“渤海人”身边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沧州渤海新区“问效于民”反馈平台显示,人民群众对空气质量的满意度每月均保持在97%以上。

立足打造绿色环境,沧州渤海新区严格落实“**同责、一岗双责”,全面实施环境生态化战略,建立“倒逼”机制,持续推进“大气污染治理攻坚行动”,打出系列“组合拳”——

以大气污染热点网格监管试点为契机,对重点区域、重点部位、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实施“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网格化监管。每个网格都明确责任领导、主要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并全部签订了责任状,对发现存在环境问题和整改不到位的,依法依规启动问责;

借助外界资源,建立“环保管家”制度。委托具有国家环保部颁发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甲级资质证书和环境监理甲级资质证书的第三方机构,根据实际工作需要,筛选符合条件的专家,参与渤海新区各项环境保护技术咨询和管理工作,实现“精准治霾、靶向治理”;

针对在建项目施工工地多、道路扬尘问题严重等问题,沧州渤海新区专门成立了防治扬尘办公室,负责监管区域内建筑工地、散货砂石堆场、交通道路运输等扬尘防治。

秉持在环境保护上“没有弹性”、“没有例外”的原则,对违规违法行为始终保持高压态势。按照“取缔一批、整治一批、提升一批”的思路,对93家涉及“散乱污”企业进行整治,目前已取缔整改83家,完成任务的94.3%;自2015年开展非法堆场料场治理攻坚以来,已取缔非法料场堆场20余家。今年以来,对8家企业立案查处。

在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中,沧州渤海新区充分发挥科技的力量,投资2831万元在全省率先建设渤海新区大气污染防治监测示范试点项目;投资2500万元建设国家级有毒有害气体监控预警系统,将中捷产业园区、南大港产业园区大气自动监测站点及沧州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有毒有害气体预警系统全部纳入并实现联网,实现了对重点工业企业、道路交通、建筑工地等环境监测网络“全覆盖”。

守护“碧海蓝天”,只有参与者,没有旁观者。基于此,沧州渤海新区注重引导企业发挥主体作用。

神华黄骅港务公司通过与国外先进煤港对标,自主研发了一系列洒水抑尘专利技术,投资4000万元建成了世界规模最大的筒仓群,从根本上杜绝了煤堆场的粉尘污染,与露天堆场相比减少了97%的粉尘排放,全国最大煤炭输出港“运煤不起尘”为社会各界称道。同时,累计投资1.76亿元建设“海上花园”,绿化总面积达到120.87万平方米,

在沧州渤海新区,像神华黄骅港务公司一样,越来越多的企业把“绿色”当成“发展自觉”。

石油化工行业重点企业沧州正元化肥有限公司投资6000余万对3台260吨燃煤锅炉除尘、脱硫、脱硝进行技术改造;钢铁冶炼行业重点企业中铁装备制造材料有限公司,投资9亿建设脱硫脱销系统、封闭式料棚等环保设施;电力能源行业重点企业河北国华沧东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华润电力(渤海新区)有限公司、沧州旭阳化工有限公司、河北临港化工有限公司四家企业共8台机组,全部完成燃煤机组超低排放改造工作……

*企互动,让“绿色”从发展理念成为一种行为准则,正在升华成社会价值观。

理念升级提速“新型业态”

“我们这儿的盐碱地除了黄菜什么都不长,如今换了一副天地,出门满眼绿,真是奇迹啊。”看着道路两旁郁郁葱葱的树木和铺展开来的草坪,自小生活在渤海新区港城区的王洪山,心中充满惊喜。

沿海区域土壤含盐量非常高,比树木生长水平要高出几倍甚至十几倍,被视为“绿化禁区”。为了打造优良的生态环境,渤海新区人进行了艰苦的探索,成效显著。

特别是近两年来,把“绿化渤海新区大地行动”上升为覆盖全区的“一号工程”,上下一心推进,新增绿化面积265万平方米。绿化条件最艰苦、成本最高的港城区,今年共实施绿化项目20个,新增绿化面积15.6万平方米。如今,港城区绿地面积已达240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35%,“绿廊花海”令人流连忘返。

在此基础上,按照“无处不精致、无处不精美、无处不精彩”的定位,沧州渤海新区全开推进绿化项目建设。

以创建省级园林城市(城区)为抓手,全方位拓展绿色空间,形成了以公共绿地为核心、以道路绿化为主轴、以小区绿化为依托、以街头绿化为点缀的网格状园林绿化新格局;突出公园绿化,金盾园、育才园等13个街头游园,承运园、锦鲲园等4个区域性公园“盛装”亮相,实现了“300米见绿、500米见园”;注重道路绿化,坚持绿化与道路建设同步,做到路通树绿,目前,除新建道路外,所有道路全部实现“林荫化”,全区道路绿化普及率达到97%;引进摩拜单车和电瓶公交车,大力倡导绿色居民出行,城市绿、亮、净、美水平持续提升。

立足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沧州渤海新区创新思维,加快生态景区建设,创造了“重化大区”变身“旅游胜地”的奇迹。

南大港湿地景区、沧海文化景区、生态观光农业景区、歧口渔乡文化景区等“七大景区”呼之欲出。近期成功承办沧州市第一届旅游产业发展大会,特别是文旅产业的投资规模已经接近全产业投资的30%,逐渐成为主导产业。

位于港城区的东渡码头,前身是一个千吨级的煤炭码头,始建于1984年。随着沧州渤海新区的跨越发展,吞吐功能偏弱、环境较差的煤码头已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因此,按照渤海新区建设绿色渤海湾的规划要求,煤码头正式退出历史舞台,被改造提升为沧州市第一个海港旅游码头,成为渤海新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点。

同时,恒大集团在全国布局的第七个、京津冀区域唯一一个“恒大童世界”项目,成功落户渤海新区南大港湿地景区。这个投资1000亿元的大型儿童主题乐园,规模远超迪士尼,预计年游客量将达2000万人次,拉动旅游消费超200亿元。黄骅市与中青旅合作的投资500亿元的旅游开发项目,港城区的欧洲风情小镇、德国新天鹅堡欧洲乐园项目,中捷产业园区的中欧文化产业园项目,南大港产业园区的美芦湾大酒店项目均在马不停蹄地加快推进。

统筹生态、经济和社会三大效益,潜心逐“绿”而行,浓厚了更旺的人气,吸聚了更多的项目,增添了更强的发展活力,“链式效应”和“倍增效应”日益彰显——

对环境要求“苛刻”,习惯“用脚投票”的企业纷纷“驻足”渤海新区。涵盖美、法、日、韩等国家的50多家“世界500强”,中海油、新兴际华、阳煤集团等100多家国内“500强”落户兴业;承接京津项目709个,总投资3794.8亿元。

今年前8个月,完成规上工业增加值160亿元,同比增长6.9%;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99.5亿元,同比增长9.6%;全部财*收入87.1亿元,同比增长22.4%;直接利用外资2.06亿美元,同比增长77.6%;新增市场主体5517户,总量达到3.6万户,同比增长20.3%。

 

上一条:四季度供应或有所改善 动力煤冬储提前启动
下一条:沧州渤海新区推进码头建设做强港口经济

更新时间:2017-9-26 14:00:06
点击次数:
友情链接:河北海通铁运物流有限公司

s999永久免费精品视频刘玥大战3外交视频网址免费永久看羞羞片网站入口精品亚洲永久免费精品采花郎www.quyz.cn链接链接链接